跳至主要內容

    超級電腦超級準?

    超級電腦超級準?

    周萬聰、陳銘燊、楊國仲
    2018年4月

    近年坊間不時出現一些言之鑿鑿的標題:「颱風下週可能直撲香港」,到天文台網站查閱,卻發現那個「風」無影無蹤。到底「風從何來」?
    全球很多具規模的氣象機構,均利用超級電腦運算數值預報模式預測天氣,一些與數值預報有關的手機應用程式亦應運而生,大眾「一機在手」便可參考未來天氣變化,傳媒也喜歡「興風作浪」大造文章。但這些預報是否每次都那麼可靠呢?
    不同氣象機構觀測同一個天氣系統,不論是使用的儀器、觀測範圍、收集數據方式都不盡相同,分析及推算方法亦有差異,由於數值模式採用的初始數據有差別,即使差別相當小,「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得出的預測結果亦可能南轅北轍。一般來説,預報時間越長,不確定性越大,偏差便會相應地增加。以2017年9月超強颱風「泰利」為例,起初曾有電腦數值模式預測「泰利」穿越呂宋海峽或台灣,趨向粵閩沿岸,但「泰利」最終卻在台灣以東海域轉向,橫過東海,吹襲日本。
    對於暴雨這些更複雜細緻、瞬息萬變的天氣系統,即使相隔短時間,數值預報的運算結果亦可能大相逕庭。因此大家不宜過份信賴電腦數值模式個別一、兩次的預報結果,應多參考每個地方官方氣象機構對當地及整體形勢判斷而作出的預測,並經常留意最新的預報及警告信息。
    圖一
    圖一   超強颱風「泰利」的實際及預測路徑圖。
    QR code